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这群山环抱、五谷丰登的红色省会葛源,来到当年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老一辈革命先辈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创建的著名根据地。从1927年“弋横暴动”胜利初建根据地至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斗争历时十年,其范围东至大海,西临鄱湖,南达武夷,北抵黄山,横跨闽 浙皖赣(皖)四省边区八十余县。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成就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闽浙皖赣革命的斗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它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革命精神,培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作为闽浙皖賴革命根据地省会所在地,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遗址、遗迹,主要分布在葛源镇枫林和葛源村两地,共三十余处,其中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含有5个景点。
横峰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欢迎你们来到位于葛源镇的横峰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请先向敬爱的革命先烈们默哀。
横峰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全红县”,是闽浙皖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弋横武装起义,建立了弋横革命根据地,而后由弋横发展到信江流域,由信江而发展到赣东北,由赣东北发展到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从1931年起到1934年止,横峰葛源成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横峰人民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不屈、前赴后继,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县有名有姓的在册烈士有5727人。他们的足迹遍布赣东北大地,他们的热血洒遍了闽浙皖赣的山山水水.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后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热情,在省、市、县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怀下,横峰县葛源革命烈士纪念馆从1953年建馆起,先后三次更新陈列版面,不断完善陈列内容。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在领导创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风貌,歌颂了先辈们千古不朽、万世流芳的英雄业绩。
整个纪念馆陈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烈士灵堂,灵堂左右两边有毛泽东题词、朱德题词和中共江西省委领导题词。灵堂两侧,陈列各乡、镇、场烈士英名册。 第二部分是烈士的遗像、遗物和生平事迹;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病故的红军老干部遗像和生平简介。其中第二部分是陈列的主要部分,又分为三个陈列室。
第一陈列室共陈列了15名烈士的遗像和生平事迹,他们分别是邱金辉、王球、 李穆、钱壁、项春福、雷夏、杨莲花、王节元、花春山、李佐韩、兰广平、方志慧、胡粹芳、周媛香、彭友仁。他们大都是“弋横暴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为了穷人的翻身解放,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是邱金辉在敌人刑场上,面对敌人的刀枪,宁死不屈的图片。刽子手剥去邱金辉的上衣把他捆绑在一个十字架上,雪亮的匕首直逼邱金辉的胸膛,刽子手在邱金辉的左右肩胛上各捅一刀,插上一支蜡烛点着;又在邱金辉的头顶上用铁钉钉了一个洞,插上香点着;邱金辉像一尊铁铸的金刚,巍然屹立:“杀吧!杀死我一个,杀不绝共产党人。革命一定要胜利!”邱金辉炸雷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刽子手一刀剖开了他的胸膛,取出鲜红鲜红的心肝。邱金辉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牺牲时,年仅24岁。
曾经留学日本的青年知识分子李穆,家住山村,对乡间贫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 居住不得其所之苦,有切肤之痛,因而忧国忧民,立志改造旧社会,改造旧中国。他于1921年参加了江西改造社。1925年加入了横峰县最早的革命团体---岑阳学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组织和领导了篁村的农民革命运动,1928年5月16日不幸被捕,同月23日在篁村头被杀害。
女英雄杨莲花,从小受到革命熏陶,从站岗放哨当儿童团长,到深入敌军做策反工作,促使了敌军一个连投诚起义。当她被捕后,面对凶恶的敌人,发出了“生为革命人,死做革命鬼”的豪言壮语,为了穷苦大众,她只生活了十八个春秋!
煤炭工人出身的花春山,是楼底兰家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弋横暴动”期间方志敏同志经常住在他家里。在方志敏的培养教育下,他很快成为一名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历任赣东北红军连长、营长、中共弋阳县委书记、贵溪县委书记兼红军八十二团政委,1932年带部队攻打贵溪夏家岭炮台时英勇牺牲。
是什么力量使这些革命者斗争得这样坚强,牺牲得如此壮烈?是因为他们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是因为他们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
第二陈列室介绍的是闽浙皖赣省党、政、军等部门的部分领导人,他们是方志敏、黄道、邵式平、吴先民、周建屏、唐在刚、关英、邹秀峰、程伯谦、徐炎荣、滕国荣、黄端喜、吴先喜、黄立贵。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方志敏。是他领导了横峰楼底兰家农民暴动,点燃了弋横农民起义的烈火;在担任闽浙皖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他身先士卒,清贫无私。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捕,沉重的铁镣锁住了方志敏高大的身躯,但锁不住他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在狱中,他坚持同敌人做斗争,不顾体弱多病,写下了十几万字的不朽著作。“血性文章血写成。”方志敏正是用他崇高的行为实践了自己神圣的誓言。
被陈毅同志誉为“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马列主义活 动家,新四军的创始者之一”的黄道同志,是横峰姚家垄人。他在长达二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历尽艰辛。早在五四时期,就追求真理,是江西改造社的发起人,他创立了横峰最早的进步团体---岑阳学会。领导组建了中共横峰第一个党支部,与方志敏等一起领导“弋横暴动”,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他不但是赣东北人民的革命领导人,而且是闽北人民的卓越领袖。红军北上后,他领导闽北人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率领游击战士奔赴抗日前线。黄道同志的一生, 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世世代代不会忘记邵式平的名字。是他指挥工农革 命军在金鸡山上显神威,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对弋横起义区域的“围剿”。巩固了弋横革命根据地。在他担任红十军政委期间,多次与方志敏一起,领导和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围剿”斗争,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红军北上抗日时,他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在他担任江西省省长期间,对横峰和横峰人民十分关心,先后三次到横峰视察工作,请看他视察横峰时留下的诗篇:“东风杨柳舞阡陌, 大地染透阳春色,旭日照横峰,耸翠万山中。当年歼敌处,笔架山欲语。红军占县城, 来自半天云。”
土地革命时期,在弋横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弋阳方志敏,横峰吴先民,领导共产来革命,都是为穷人。”这首民谣充分表现了吴先民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在党的两条路线斗争中,吴先民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贏得了广大军民的尊敬和爱戴。但是这样一位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向错误路线做斗争党员,却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2年12月,他怀着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含冤错杀于葛源。
1938年6月13日,河北省平山县的一间病房里,传出了一个微弱的声音:“我早年参加辛亥革命,亲手打倒过三个皇帝,后来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才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我虽然没有看到全中国的解放,但是我坚信革命事业一定会胜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加美好。到那时候,请代我向革命老根据地的人民问好!”这是赣东北红军创始人之一周建屏在病危前留下的遗言。这位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红十军军长,对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人民充满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赣东北人民的心坎上。
葛源苏源村,这个在横峰县地图上找也找不到的小山村,流传着一个悲壮的故事。村子背后的山上,曾经是闽浙皖赣省军区司令员唐在刚、省军区参谋长邹琦、省裁判部部长徐焱荣活动过的地方。红军北上抗日后,他们率领一支游击队,在山上宿露餐风,寻找机会打击敌人。1935年7月的一天,国民党21师重兵包围了苏源山,在狠狠地打击了敌人之后,唐在刚知道突围无望,用最后一颗子弹从容就义,邹琦、 徐焱荣等也在这次战斗中被捕牺牲。
“葛源三千烟,出了程伯谦,程伯谦一开口,举人老爷都要走。”这是对领导葛源暴动的组织者程伯谦的赞颂。程伯谦,葛源黄溪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历任中共葛源区委书记、贵溪县委常委、横峰县委书记、闽浙皖赣省委组织部长等职。红军北上抗日后,他留在赣东北坚持游击战争,担任中共乐河特委书记。1935年9月16日在磨盘山的山黄村,遭叛徒杀害。
滕国荣,闽浙皖赣革命领导人之一。三年游击战争中,他带领红军战士啃竹笋、 吃野菜,打垮敌人一次次包围。后来在一次激战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受伤后,他用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革命何须怕断头。”1935年的端午节,曾经带领农民革命团“三打横峰县”的暴动队队长,曾担任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皖赣省财政部巡视员、中共弋横德中心县委书记的黄端喜被叛徒出卖遭敌人逮捕。他被敌人五花大绑押往弋阳县城, 路过金鸡山时,乡亲们含着眼泪把粽子、鸡蛋往他的口袋里塞,堂妹黄冬贞一把泪水一口面地喂着他,黄端喜大口大口地把一碗面条吃光,挺着胸对乡亲们说:“乡亲们!不要难过,共产党是杀不尽的,不要多久,红军还会打回来的。”黄端喜受尽折磨后,在弋阳县城英勇就义。
在这一陈列室里,还有两位威震闽北的英雄,他们是黄立贵、吴先喜,这两名横峰烈士是在弋横暴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民革命领袖。在方志敏、黄道等领导人培养带领下,转战闽北、身经百战,为了闽北的解放事业,他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闽北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第三陈列室共介绍了11位革命先烈的事迹,他们是余金德、邹琦、余汉朝, 王奇岳、黄怀仁、黄南山、柯勤发、洪涛、许信昆、张麒麟、杨文输。
三位新中国成立后病故的老红军,是我县几百名老红军中的杰出代表。陈直斋、 李崇钦、黎长秀等同志不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年代里,为革命做出过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也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们同样是人民的楷模、祖国的精英!
同志们!瞻仰先烈遗像遗物,学习先烈革命事迹,我们会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列宁同志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来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红军操场
红军操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共10500平方米,场东头有髙大的枫 树和苦槠树,以前共有160多棵,红军操场又名红色广场,是当年苏区军民群众集 会的地方,每逢文艺演出和体育运动会都会在这里举行。1933年11月18日至20日, 闽浙皖赣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枫林召开,会议期间在这里举办了全省群众武装展览会,展览会上进行了地雷演习和武术比赛,还展览了省兵工厂制造的新式枪炮和各地群众自制的枪支地雷,中央苏区也有一个参观代表团到此参观。
场内西头这座司令台建于1933年年初,1934年11月24日方志敏同志就是站在这个司令台上与苏区的群众告别,率师北上抗日的,不久,闽浙皖赣省党、政、军机,撤离了枫林村。如今红场一块巨石上还镌刻有一首激扬、亢奋的红诗《说红场》:“这是一个广漠无际的红场/这儿有战争生活的宝藏/这儿充满了壮烈的叫喊/这儿放射出血样的光芒/它不是有闲阶级歌吟的园地/它不是公子哥儿沉醉的摇床/这儿没有甜蜜的美梦/这儿没有风月的词章/它像冲锋陷阵的号角/它像一盏明亮的灯/ 它鼓舞着、吸引着劳动大众战斗、前进、走向光明/让我们打开这丰富的宝藏/沐浴着胜利的光芒/让我们发出冲锋陷阵的号角/驰骋在广漠无际的红场”。
闽浙皖赣省军区司令部
闽浙皖赣省军区司令部占地共700平方米,前有院子和朝门,房屋分前、后两幢,有房12间,内设司令员室、军长室、传达室、办公室等。1932年12月中共闽浙皖赣省委成立,根据武装斗争的需要,执行中革军委命令,将中共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易名为中共闽浙皖赣省军区总指挥部,习惯上称省军区司令部。先后担任过司令部司令员的有唐在刚、方志敏,政委有曾红易、方志敏,参谋长有邹奇、粟裕,政治部主任邵式平、温荣清等。
这里展出的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苏区军事建设史辅助陈列,它简单地介绍了从1927年“弋横暴动”胜利初建根据地至1935年葛源苏区失陷期间的斗争史及红十军的发展。闽浙(皖)赣苏区的军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正规红军、 地方红军、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正规红军于1928年初创,先后经历 过国民党发动派的四次局部性“围剿”和第五次全国性“围剿”,从20人20支枪发展到顶峰期的3万多人,从一个连逐步发展壮大为红军独立团、红十军乃至红十军团。1933年红十军曾被调入中央苏区接受过朱德、彭德怀等领导同志的检阅,后改编为红七军团,直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全国性“围剿”,根据地形势日益紧张,中央苏区又派他们回到赣东北,由方志敏、刘畴西、粟裕等带领,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方向进军。但因敌众我寡等原因导致红十军伤亡过半,不得不返回赣东北整军,途经怀玉山时,方志敏、刘畴西被捕,粟裕带领八百人小部队突围回到了这里,后改编为新四军,并走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
里面是各部领导办公室及其卧室,请大家随意参观。
•闽浙皖赣省委机关旧址
闽浙皖赣省委机关旧址占地共1000平方米,房舍呈一字形。内设省委秘书处、 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白区工作部等。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陈列室,这个陈列室展示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 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五个方面。
1928年4月,根据地初创之际,战斗频繁,政治教材、理论读物奇缺,但根据 地党组织从未放松过对党员的思想教育。这就是方志敏同志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斗争实际编写的《怎样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其内容有22条,后订为《共产 党员守则22条》,他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以此为行动准则,对于提高党员的思想和 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闽浙皖赣根据地的建设成就令人瞩目,它是方志敏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闽浙皖赣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焕然一新的坚强苏维埃阵地的生动体现。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这里为“方志敏式根据地”“苏维埃模范省”。
下面我带大家参观方志敏同志的卧室,里面留下了一张方志敏同志睡过的四轮架子床,这张床是当地一位姓叶的木匠送给方志敏的,可非常方便地推动。另外在墙壁上贴有当年的报纸---《红色东北报》,遗憾的是有一部分已被撕去。
闽浙皖赣省苏维埃政府
闽浙皖赣省苏维埃政府占地共880平方米,房舍呈工字形,正房横摆,左右偏房竖设,建筑面积达660平方米。院内还搭了一间马棚,内设省政府秘书处、财政部银库等机关。
正厅---这里是省苏政府当时所下辖的县苏政府,共32个县,旁边是政府领导成员一览表及方志敏简历。
财政部银库:方志敏把以前所有缴获的金银财宝都堆放在这里,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以至在怀玉山被捕的时候,敌人只能从他身上搜出一块怀表和一支水笔。
方志敏何以身价八万却袋无分文,最根本的是他那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正如他在狱中写的:“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各位领导、同志们,枫林村的旧址我们参观到此,接下来我带你们到葛源村参观。 从枫林村到葛源村有2.5公里,那里还留下了当时的一个军校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公园---列宁公园。1953年政府还在葛源村建立了一个革命烈士纪念馆。
•红五分校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占地1200平方米,原为杨氏宗祠,大门上方写有当年的黑色正楷校名,操场两边是当年的宣传标语“造成红军铁军骨干,争取革命战争胜利”,同时这也是军校办学宗旨。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前身为信江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最先创办在弋阳吴家墩,1930年军校迁往弋阳芳家墩,1931年才迁到这里,校名改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是为了纪念彭湃、杨殷两位烈士,1933年校名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军校自创办以来共有六期学员,培养了1500多名红军骨干,其中还有不少我军的高级将领, 如饶守坤、吴克华、方震、黄立贵、洪涛等。红五分校是我党较早创办的军校之一。
•列宁公园
1922年方志敏曾去上海,有一天来到当时法国租界边的黄浦公园,走到门口却发现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方志敏看到后非常气愤,认为在中国的地盘竟有不允许中国人进的公园,这是对每个中国公民的侮辱。因此,1931年成立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以后,方志敏同志亲自筹建了这所公园。
列宁公园位于葛溪河边,占地共6000平方米,它是中国共产党修建的第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公园,公园的四周建有2米高的围墙。园内设有荷花池、游泳池、六角亭、枣林等。方志敏还在公园竣工的那一天亲手在六角亭旁边栽下了一棵梭柁树,方志敏同志选种这棵树寓意很深刻。据民间传说,这种树是月宫里的仙树,砍不倒,折不断、万年青,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百折不挠、万年长青,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无可阻挡、必定胜利!游泳池主要是供当地军民进行游泳比赛使用的,游泳池边还有裁判台和更衣室。可以说,这么正规的公园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革命根据地,这绝对是全国六大根据地绝无仅有的,红军撤走后这个公园曾一度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修复,1985年4月25日,经横峰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参观完列宁公园,整个闽浙皖赣旧址群讲解就到此结束。希望这里丰富的内涵,能留给你们深刻的印象,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问在哪儿找配音兼职 2个回答
-
问配音录制软件哪个好 2个回答
-
问配音师软件怎么用 2个回答
-
问方言配音侵权吗 2个回答
-
问如何赞美别人的配音 2个回答
-
问如何赞美别人的配音 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