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这是齐文化博物馆的青铜浮雕主题壁画“海岱齐风”。壁画长14米,高15.5米,主体部分是齐国的八大名人,中间是开国元君姜太公,左边是齐桓公、管仲、晏婴,右边是齐威王、孙武、孙膑、田单,左文右武。壁画的上部是大海,下面是泰山,中间有齐长城。自上而下由一条“s”形的河流---淄河贯穿起来,(四周还散落着一些像凤鸟图腾、青铜礼器、国之四维、稷下学宫等齐文化符号,)整幅壁画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海岱之间,在淄河流域,灿若星辰的齐国名人创造和发展了辉煌的齐文化,齐人与天地共融,祖先与日月同辉!
序厅:我们的基本陈列分为五个展厅,现在首先来到的是序厅,您的正前方是我们齐文化历史陈列的主题“泱泱齐风”。齐国是周王朝分封下的东方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部分。在您的两侧是姜齐和田齐的主题雕塑。其中您的左手边是姜齐的主体雕塑(领军人物是开国元君姜太公,其后是春秋首霸齐桓公、名相管仲等一共8人),它的背景是泰山,您的右手边是田齐的主体雕塑(领军人物是第一代国君田和、开创了稷下学宫的桓公田午以及齐威王、齐宣王等一共12人),它的背景是渤海,而齐文化就诞生在海岱之间的这片古齐大地上。请继续参观。古代的“齐”字,字型丰富且极富美感。(这里您依次看到的是西周时期刻有“齐公”铭文的青铜卣上的“齐”字、春秋时期洹子孟姜壶上的“齐”字、战国时期齐国量器上的“齐”字以及汉代“天齐”瓦当上的“齐”字。)这是“齐”字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写法。关于“齐”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齐地人夷羿最先发明和使用弓箭,取箭头的形状而得名;另一种是说我们齐地盛产小麦,而“齐”字就像吐穗的麦子。这是“齐”字从商代到战国时期的演变过程。这边通过图表的变化可以直观地看到齐国在古代文化圈中的位置、春秋时期的疆域、战国时期的疆域以及整个齐国的地势图。这里看到的是齐国历代君王世系表。姜太公做了齐国的第一代国君,他给齐国带来了开放务实的国风,后来经过春秋桓公称霸、战国威宣称雄,一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统一,齐国共有40位国君执政,历经800多年,为中国历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接下来请参观整个陈列的第一部分“先齐文明”。
先齐文明:齐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姜齐立国以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产、生活和繁衍。这是临淄地区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动物下颌骨化石、鸵鸟蛋化石和野牛角化石、距今约70万-20万年。就在这一时期,在我们淄博的沂源县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与北京人大约同一时期,距今4、50万年,被称为“沂源人”,这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山东人。这是复制的沂源人的牙齿和头盖骨。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候,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家畜饲养和原始农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在临淄周围也形成了丰富的古文化。请看展厅中间的场景:首先看到的是沂源人采集、狩猎的场景和后李文化时期人们制陶以及用石器加工粮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间,还有文字组成的溪流缓缓流淌,这些溪流最终汇聚成河,这也象征着齐文化的孕育与繁衍。这边我们了解一下后李文化。后李文化是1990年在我们临淄区齐陵街道的后李官庄发现的,是目前已知山东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8500年--7800年。这时候的陶器,造型古朴、质地松软,以夹砂红陶和红褐陶为主。这几件陶釜就是当时煮饭用的炊具,相当于今天的锅。我们经常说的“破釜沉舟”、“釜底抽薪”中的“釜”指的就是这种器物。这里看到的是大汶口文化时期人们酿酒的场景以及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制玉的场景。
(北辛文化,因1964年最早发现于滕州市北辛村而得名,距今7500年-6500年。)
大汶口文化是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约6500年——4500年。这时候从手工制陶发展到了轮制,陶器造型比较规正,厚薄也比较均匀,(陶器上常刻上花纹或镂孔)并且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彩陶。这里展出的陶杯和陶觚是古代喝酒的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并且在这个时期的陶器上还发现了很多刻画的符号,被认为是文字的最早的雏形。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所以称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4000年。临淄地区已经发现了12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遗址。大家看到的这些文物就是从桐林田旺遗址中出土的。这几件叫陶鬶(guī),是古代烧水的用具,也用来温酒。(我们的祖先把它设计成三个袋状足,既稳当,又加大了容量,还增加了受热面积。)您看,它的造型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鸟,这也是东夷人以鸟为图腾的反映。另外,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在黑陶中还出现了一种薄而有光泽的“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这里有两件蛋壳高柄杯,也是盛酒的酒杯。蛋壳陶的厚度能够达到0.5毫米左右,所以形容它是“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声如磬”,被称为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而且,蛋壳黑陶是我们山东地区龙山文化所独有的,出了山东您就见不到了。)这是两件从桐林(田旺)遗址出土的陶甗,大的这件被考古工作者称为“甗王”。它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可以蒸饭,叫甑,下半部分可以烧水,叫鬲,中间细腰内有孔为箅子可以往上透蒸汽,所以跟现在的蒸锅一样,是专门用来蒸饭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用蒸汽把食物蒸熟的国家。)这件“陶甗”高116厘米,一次蒸煮的饭食可供十几人同时用餐,反映出父系大家族的昌盛。桐林田旺遗址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面积50万平方米,也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是出土的部分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齐地的先民被称为“东夷人”,他们创造的这些古文化是日后齐文化形成的胚胎和萌芽。岳石文化(1960年)得名于平度的岳石遗址,距今约4000年--3500年,基本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亚腰石斧和半月形双孔石镰,是岳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这些新型的、进步的生产工具,显示出这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岳石文化时期已拥有了大型的都城。您看(沙盘模型),在桓台史家岳石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木结构的祭祀坑。(长9米,宽7米,)上下27层,结构复杂,建造精细。出土了两件带文字的卜骨(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比安阳殷墟的早300多年),还出土了部分陶质祭器。这一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说明这一时期的祭祀礼仪已经趋于制度化。(岳石文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是石器与青铜器并存的时代,从这里开始逐步向青铜器时代过渡。)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完全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能够铸造出很精美的青铜器了。(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青铜器也最早应用在祭祀和战争中。)
您看这是一组青铜“戈”。戈是古代的常用兵器,有个成语“大动干戈”,“干”是指盾牌,“戈”是钩杀兵器,所以用“干戈”来比喻战争,便非常贴切。
再看,这件人面斧头形的器物叫“钺”,青州苏埠屯墓出土。它不仅器形巨大,最主要的还在于它外形的特别。您看它的器身为透雕的人面纹,张口怒目,威猛庄严。正反两面铸有“亚醜”二字,所以又名“亚醜钺”。钺在发明之初也作为兵器,后来逐步演变成王权的象征。而”亚醜”二字据考证是一个部族的族徽,这也证明,曾经有一个经济繁荣、实力强大的亚醜部族在这里建立过方国。夏商时期,东夷人在山东大地上建立了多如繁星的小国(135个)。(当时所谓的“国”,实际上大多还是一些带有浓厚部族特征的居民集团的城邦。)这当中,实力较强的有莱国、纪国、蒲姑国。另外,还有娄国、杞国、郯国等。众多的部族方国共同创造了古老的齐地文化。据史书记载,在夏商时期,在姜太公建国以前,曾经有爽鸠氏、季荝氏、逄伯陵和蒲姑氏先后在齐地建立了自己的方国,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问在哪儿找配音兼职 2个回答
-
问配音录制软件哪个好 2个回答
-
问配音师软件怎么用 2个回答
-
问方言配音侵权吗 2个回答
-
问如何赞美别人的配音 2个回答
-
问如何赞美别人的配音 2个回答